山东改革开放中这些人这些事儿
2018-11-27 08:46:44
11月25日,“勇立潮头走在前列”——山东省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摄影展在山东书城开展以来,引起众多市民和媒体的关注。
影展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分为七大部分。其中在“从严治党不忘初心”部分中,影展展出了改革开放以来山东涌现出的全国道德模范、时代楷模人物。通过他们的影像,感受40年来改革开放中的这些人,那些事儿。
张海迪是山东文登人,五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但她通过自身努力自学完成了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学习,最终成为了享誉国内外的残疾人作家,代表作品有《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1983年,张海迪被团中央授予“优秀共青团员”的光荣称号,并在同年掀起了向张海迪同志学习的决定,被誉为“八十年代新雷锋”和“当代保尔”。
1979年,孔繁森响应国家号召主动抽调到西藏工作,曾任拉萨市副市长、阿里地委书记等职。在西藏工作期间孔繁森始终将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与藏族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94年孔繁森在带领工作组赴新疆塔城地区考察时,不幸发生车祸,时年50岁,同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称号,并被追授为“模范共产党员”、“优秀领导干部”。
王乐义是寿光孙家集街道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1989年,他带领村民率先在寿光试验成功了日光温室蔬菜种植生产技术,掀起了一场“菜篮子革命”,结束了冬季北方人只能吃白菜萝卜的历史,并无私的将先进经验推广到全国,为广大农民开创了一条致富路。
1974年许振超进入青岛港工作,只有初中学历的他通过自身的不断摸索,苦练技术,练就了“一钩准”、“无声响操作”等绝活,他带领团队按照“泊位、船时、单机”三大效率的标准要求先后六次打破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创造了震惊世界的“振超效率”。
朱彦夫曾任山东省沂源县西里镇张家泉村原党支部书记。他没有四肢,没有左眼,没上过学,但参加过上百次战斗,三次立功,十次负伤,是一位动过47次手术的特等伤残军人。退伍后,他拖着残躯带领乡亲建设家园,并将自己的经历体会写成小说,用坚强意志和为民情怀书写着自己的“极限人生”。
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主任的李登海,作为农民发明家,被称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30多年间,先后选育玉米高产新品种80多个,6次开创和刷新了中国夏玉米的高产纪录。他主持选育的“掖单”系列玉米新品种,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他又育成“登海”系列玉米新品种,成为中国跨世纪的主推品种。
张楠生前系武警临沂市支队直属大队一中队班长,上士警衔。2015年7月26日,在担负我国驻索马里大使馆安全警卫任务中遭遇恐怖袭击壮烈牺牲,用28岁的生命谱写了一曲英雄壮歌,他表现出来的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和道德情怀展示了新时期年轻军人的英雄本色,并被山东总队追认为革命烈士,武警部队追授“中国武警忠诚卫士”奖章,共青团山东省委追授“山东青年五四奖章”。
赵志全2014年因病去世,生前任鲁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总经理。他从2万元贷款起步,用27年的时间把一个净资产不足20万元的小厂建设成为净资产60亿元、具有国家竞争力的现代化制药集团公司,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作出了突出贡献,用生命书写了一位民营企业家的担当与追求。
王传喜是临沂市兰陵县卞庄街道代村社区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自1999年走上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以来,他尽心竭力,把一个人心散、村风乱、人均负债1000多元的落后村庄,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庄,在带领党员干部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文章来源:齐鲁网 记者:闪电新闻记者 尹承谦 实习记者 李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