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为新篇章 弘扬沂蒙精神筑梦新时代伟大实践

2019-01-07 11:57:20李冰清

从“外货不入、土货不出”的闭塞之地到物流之都国际化商城的嬗变,从落后小城到如今滨水生态宜居现代化城市的华丽转型,抑或是从“两战圣地、红色沂蒙”到成为全国革命老区跨越发展的一面旗帜……一张张“沂蒙名片”,都在向世人展示着一个不断在蜕变中前行的临沂。

  追溯临沂嬗变背后的精神根脉——沂蒙精神,在战火的洗礼中成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吐故纳新,一路走来,早已深深扎根于沂蒙人民心中,熔铸于临沂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成就伟大事业。沂蒙人民坚持不懈地传承、弘扬和践行沂蒙精神,奋进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为全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凝聚起强大精神力量。

  向贫困宣战,叫响沂蒙精神

  九间棚村,地处海拔640米高的山顶上。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这里四面临崖、水源奇缺,村民上山下山运输东西只能靠肩挑人抬,全村没有一块像样的土地,生活异常艰苦。

  1984年,青年党员刘嘉坤接过村党支部书记的接力棒,开启了九间棚历史性的变革。他带领乡亲们不屈于命运,不甘于贫困,奇迹般地谱写了架电、修路、治水三部曲。

  有一种精神,在这里鼓舞着人们铆足一股劲改天换地。5年时间,九间棚人没有向国家要一分钱,而是勒紧腰带,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硬是在这块不毛之地上创造了人间奇迹,一举改变了九间棚贫困恶劣的生产生活条件,铸造了“团结奋斗、顽强拼搏、坚忍不拔、艰苦创业”的九间棚精神,在全国树起了一面艰苦创业的鲜艳旗帜,成为新时期全国农业战线艰苦创业的典范。

  九间棚的故事,是改革开放以来沂蒙革命老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典型和缩影。在学习宣传九间棚精神的过程中,1989年12月12日,临沂地委机关报《临沂大众》发表题为《发挥老区优势,弘扬沂蒙精神》的文章,总结沂蒙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形成的沂蒙风范和精神,首次提出沂蒙精神,将其概括为“团结奋斗、无私奉献、艰苦创业、求实创新”,号召全区开展弘扬沂蒙精神活动。

  临沂地区提出开展弘扬沂蒙精神活动的这一做法,得到了山东省委的肯定。1990年2月,时任山东省委书记姜春云在莒南调研工作时提出:沂蒙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形成了“立场坚定、爱党爱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之后山东省委将弘扬沂蒙精神问题正式提了出来,一个学习宣传沂蒙精神的活动在齐鲁大地特别是临沂地区迅速兴起。

  为把弘扬沂蒙精神活动引向高潮,上世纪90年代,临沂地委、行署先后召开了有5.7万人参加的全区“弘扬沂蒙精神振兴沂蒙”广播动员大会;作出《关于进一步弘扬沂蒙精神振兴沂蒙的决定》,把弘扬沂蒙精神作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和主线;仅1990年下半年,各级报告团共作报告290多场次、听众达32万人,沂蒙精神日渐深入人心。

  上世纪80年代,临沂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18个连片重点扶贫地区之一。临沂地委、行署提出,要用沂蒙精神作支撑打响老区脱贫攻坚战。沂蒙人民没有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没有“等、靠、要”,而是用更加开放的思想意识和更为强烈的率先发展愿望奋勇当先。40年前,沂蒙老区顶着脱贫的巨大问号;临沂人民发扬沂蒙精神,把这个问号变成了巨大的惊叹号:到1995年底,临沂在全国18个连片贫困地区中率先实现整体脱贫。

  从弘扬沂蒙精神活动一开始,省市就高度重视沂蒙精神的理论研究。1990年初临沂地区专家学者展开对沂蒙精神的初步研究,1991年山东省首届沂蒙精神理论研讨会召开,沂蒙精神研究列入省社科研究“八五”规划重点项目,沂蒙精神理论框架初步建立。1997年7月,山东省委宣传部与临沂市委联合召开了弘扬沂蒙精神座谈会。与会专家学者对沂蒙精神的内涵进行了深入探讨,将沂蒙精神的表述重新概括为“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这次座谈会的召开,标志着研究和弘扬沂蒙精神进入新阶段。

  持续创新,沂蒙精神感动中国

  2008年7月21日,奥运圣火在临沂传递,鲁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兼总经理赵志全担任最后一棒火炬手。可是谁也不知道,就在圣火传递的前一天,赵志全在上海做了肿瘤介入手术。自2002年开始,赵志全被确诊为癌症晚期,但他瞒住病情,仍然坚持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直至2014年11月14日,57岁的赵志全倒在自己的办公桌旁。在遗嘱里,赵志全没有将企业留给家人,而是任人唯贤,将从基层逐步成长起的技术性管理者张贵民任命为接班人。

  人们说,赵志全是地道的沂蒙汉子,骨子里流淌着改革创新、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血液。赵志全罹患癌症的12年,正是企业跨越式发展的12年。在他的带领下,鲁南制药从一个濒临倒闭的小厂,发展成一个集中药、化学、生物制药的生产、科研销售为一体的国家大型综合制药集团。

  实践证明,一种优秀的精神可以给经济发展以强有力的支撑。2002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大吹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号角。为让老区人民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小康目标,临沂市委在2003年召开的临沂市第十次党代会上提出了弘扬沂蒙精神、建设大临沂新临沂的奋斗目标。

  在2003年至2011年连续开展的9次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中,临沂市委把弘扬沂蒙精神与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紧密结合,在弘扬沂蒙精神中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思想、更新观念,增强干事创业的热情和干劲;在解放思想中不断赋予沂蒙精神新的内涵,为沂蒙精神注入时代活力。

  在沂蒙精神的指引下,临沂人民凝聚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精神力量,革命老区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2003年人均生产总值与全国同步突破1000美元;2004年实现了生产总值过千亿、人均过万元的两大历史性突破,成为全国首个生产总值过千亿、人均过万元的革命老区城市;2006年首次进入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名单;入选2008年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

  2004年,市委、市政府作出了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龙头、整体推进其他各项国家级先进城市创建工作的“一创六建”决策部署。全市上下把践行沂蒙精神贯穿于全过程,掀起一轮又一轮的创建热潮,取得一项又一项“国字号”荣誉。2011年,我市以全国地级市第一名的成绩,在全国革命老区中第一个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树起城市发展历程上的里程碑。

  如何更好地宣传弘扬沂蒙精神,成为新时期临沂人民的思考。2005年在北京举办的沂蒙精神大型展览将沂蒙精神的宣传推向了全国。10天的展览时间,18万人观展,沂蒙精神大型展览犹如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深深打动、感染了首都各界群众。

  沂蒙红色文化是沂蒙精神之本。我市在弘扬沂蒙精神的过程中,大力加强沂蒙红色文化建设,着力打造全国红色文化名城。推动红色文化精品创作,唱响了弘扬沂蒙精神的主旋律。2004年以来,先后推出了大型乐舞诗《沂蒙颂歌》、大型民族交响乐《沂蒙山小调》、现代柳琴戏《沂蒙情》、电影《沂蒙六姐妹》、电视连续剧《沂蒙》等一大批反映沂蒙红色文化题材的文艺精品。特别是2009年电视连续剧《沂蒙》获第28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2010年电影《沂蒙六姐妹》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电影华表奖”,沂蒙精神一次次感动中国。在全国率先启动了红色旅游,被纳入全国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和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列,临沂旅游业以年均35%的速度递增,也进一步扩大了沂蒙精神在全国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牢记嘱托,掀起弘扬沂蒙精神新高潮

  沂蒙精神的形成是一个总结提炼升华的过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临沂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的伟大实践,为沂蒙精神注入了新的元素,赋予沂蒙精神更加丰富的内涵。这种精神经过革命战争年代的洗礼、和平建设岁月的陶冶、改革开放时期的升华,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强大精神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后,临沂的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这对弘扬沂蒙精神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特别是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临沂视察时对沂蒙精神作出重要论述,为新时期弘扬沂蒙精神指明了方向。临沂人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掀起新一轮弘扬和践行沂蒙精神的高潮。

  2013年,《中共临沂市委关于大力弘扬沂蒙精神进一步凝聚形成推动老区发展强大力量的决定》印发;2014年,《中共临沂市委关于牢记历史责任发扬光荣传统大力加强作风建设的决定》出台;2016年,临沂市委提出在全市实施沂蒙精神弘扬工程;2017年,山东省委办公厅印发《关于大力弘扬沂蒙精神的意见》;之后不久,临沂市委确定了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的沂蒙精神弘扬传承工程领导小组,设立正县级沂蒙精神研究中心,明确提出把临沂打造成沂蒙精神“研究的聚集区、践行的先行区、弘扬的示范区”的目标定位。

  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沂蒙精神的重要论述,临沂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宽阔的历史视野、更敏锐的时代思维深化理论研究,连续4年举办高端理论研讨,累计形成高端理论成果400余篇;组织开展“口述沂蒙抗战历史”活动,编写史料书籍50余部,启动编纂《沂蒙根据地全史》,有力地推动了红色基因传承。

  我市把沂蒙精神的弘扬贯穿到发展的全过程,渗透到各个领域中,使之真正成为凝聚人心、鼓励斗志的城市品牌和城市精神。临沂市委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把沂蒙精神作为党员干部政治生活的必修课、机关事业单位新进人员的第一课,实现干部教育全覆盖;沂蒙党性教育基地建立了18处现场教学点,每年培训干部主题班次500多个4万多人。7686名“第一书记”蹲驻2522个行政村、4527个自然村抓党建、促发展;8.6万名干部“结亲连心”270万户群众,帮助贫困群众增收致富。义堂镇党委书记许步忠、“沂蒙新红嫂”朱呈镕、最美拥军人物于爱梅、乡村振兴的“领头雁”王传喜、新时代扶贫攻坚“沂蒙六姐妹”,不断涌现出的时代先锋成为新时代沂蒙精神的传承者、践行者。

  2017年以来,全市实现红色旅游7535万人次,开展红色宣讲5900多场,创作红色文艺作品130多部,红色展览吸引观展120万人次,规划设置红色标识700多处。面向青少年,开设沂蒙精神故事课、编纂沂蒙精神简明读本、组织临沂籍大学生开展“沂蒙精神百校行”、评选表彰“践行沂蒙精神好少年”,播下传承红色基因的种子。

  沂蒙精神成为来自于实践又推动实践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精准脱贫,实现43.3万省定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获评首届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乡村振兴,不断叫响“生态沂蒙山、优质农产品”品牌,走出一条乡村振兴的“沂蒙之路”;生态文明,坚持铁腕治污,临沂被评为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现代物流,加快推进商城国际化,主动融入“一带一路”;腾笼换鸟,吹响全面展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冲锋号;连续4年上榜中国百强城市,目前综合实力列全国第42位,临沂成为全国革命老区跨越发展的一面旗帜。

  牢记嘱托,让沂蒙精神始终激荡,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沂蒙精神是沂蒙人民创造光辉历史的一大法宝,也必将成为临沂人民开辟未来的强大动力。

  


文章来源:琅琊新闻网   记者 李冰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