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志全和他的鲁南制药“传奇”

2014-11-16 03:51:00丁文成

  20年,赵志全创造了一个传奇。
  他将鲁南制药从净资产19万元、总资产540万元到现在的净资产17亿元、总资产为35亿元总资产;只能生产葡萄糖注射液等普通药物发展到先后获得三个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仅拥有4间破旧厂房的校办工厂衍生为下属7家子公司的大型综合制药集团。  
  “我的经历很平凡,实诚做人,认真做事,与人为善,是我的人生原则,鲁南制药的发展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我在中间起的作用很有限。”当记者提及他和他的鲁南制药“传奇”时,他看起来诚惶诚恐,仍然谦和地微笑着。

  危难之时显身手

  1956年,赵志全出生于山东费县的一个农民家庭。1982年,他从青岛化工学院毕业后回到了沂蒙大地,分配到了当时的郯南制药厂。
  郯南制药厂,是1968年由几个下放干部在郯南农校建立的校办工厂。“在我刚开始工作的前几年,虽然是普通的技术人员,但总憋了浑身劲,想干出点样子来,可不管如何努力,厂子还是越来越不景气。”据赵志全回忆,自己喜欢观察和思考问题的习惯就是那时候养成的,当时他总琢磨两个问题:厂子为什么经营不好,怎样才能好起来。
  1987年,临沂地区对郯南制药厂进行首家公开招标承包经营试点。“听到这个消息的那一刻,仿佛有雷声在耳边响过,感觉到一个时代将要来临了,多年的苦苦思索和积累终于找到了一个突破口。”在接下来的公开招标中,有备而来的赵志全脱颖而出,一举中标担任了该厂的厂长。那年,这位新厂长才刚刚30岁。
  是时这这家制药厂账面资产只有19万元,启动资金只有2万元,仓库的原料仅能维持3天生产……赵志全能力挽狂澜吗?众多企盼、观望、怀疑、担忧的目光立即投向这个在沂蒙山老区深处的村落中长大的农村孩子,这个大学毕业刚5年的年轻人。
  创业伊始,赵志全针对企业内部存在的一系列弊病,大刀阔斧地进行人事制度、劳动制度、分配制度三项改革,确定了择优选才、任人唯贤的干部制度;打破了条条框框,从专业技术人员中,特别是从生产一线中选拔了一批德才兼备的年轻干部充实到管理岗位;对全厂中层实行了聘任制;对机关进行了“消肿”,压缩人员,精简机构;根据劳动条件、工作难易、产品质量拉开收入差距,极大地调动了干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
  “回想起那段日子,真是既令人兴奋又艰苦卓绝。”赵志全感慨地说,当时挺身而出参加招标,只有一个朴素的信念:让所有的员工都能过上好日子。但在推行一系列改革制度时,有很多人不理解,遇到了很大阻力,冷言冷语捅脊梁骨的有之,写匿名信告状的有之。“不管改革的路有多难走,我就认一个理:开弓没有回头箭,不改革不行,改革也许会失败,不改革一定是死路一条。”
  一方面要更新观念并奋力冲破体制的桎梏,但更让他感到压力的是产品严重老化,药厂当时只有几种单调的片剂、针剂产品,市场狭窄,利润微薄,这也是工厂陷入困境的原因之一。
  接下来,他把目光投向了产品的更新上,他深知适销对路的王牌产品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意义。在自身科研力量不足的情况下,他风尘仆仆,四处奔波于国内各大科研院所,寻求合作。随后,他终于在山东中医学院“淘”到了一个科研项目,经过校企双方的通力合作,并利用沂蒙山区丰富优质的药材资源,最终开发出了国内首创并获得国际“金陵杯”金奖的新药“银黄口服液”,该产品一炮打响,深受市场青睐,投产后年产值达3000万元,利税超过1200万元。三年之后,郯南制药厂正式更名为鲁南制药厂,年产值已达到1700多万元,利润160万元。“死厂”又活了。

  御风翱翔赖两翼

  赵志全说,科技和人才是企业御风翱翔的两翼。在生活中,他相信逻辑,但更相信经验。他从这支小小的“银黄口服液”身上,看到了科技创新的巨大威力,从此他就紧紧地扭住这个“方向盘”不放。
  90年代初,赵志全亲自挂帅组建了企业技术中心,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他顶着重重压力,投资1600万元进行西药的科研开发和生产,国家新药的研制与顺利投产,使公司在西药生产经营阵地上又抢占了一个重要的桥头堡。在某些医药企业拿出巨资砸到广告里打短线的时候,“加大科技投入,增强科研力量”已成为赵志全倡导下的企业共识。随后,在赵志全的全力推动下,该中心不断发展壮大,2001年又成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自2001年以来,鲁南制药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平均每年科研经费的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在9-12%之间。目前,该中心已拥有18个博士实验室, 2万平米的生物工程中试车间可同时进行10个生物产品的中试,已被国家有关部委认定为国家级技术中心。
   “利用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借梯上楼,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是与公司设立企业技术中心相辅相成的科研战略。” 从开发“银黄口服液”开始,赵志全就一直这样认为。为了缩短新产品开发的周期,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他要求公司瞄准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只要是看准了的项目就主动追求对接,采取提前介入,联合开发等方式,以最少的投入和最快的时间开发技术含量高的新产品。20年来,鲁南制药先后和山东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40多家大专院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据统计,仅科研成果的嫁接20年来就给公司带来了近十亿元的效益。
  赵志全经常说,决定企业兴衰的主要是高端人才。鲁南制药这叶小舟能发展成一艘巨轮,人才战略功不可没。他惜才爱才,1994年11月,公司进行分配制度改革,规定博士的月薪为8000元,高级工程师为5000元,硕士为3000元,而他却表示自己的工资和用车一定要低于高级科研人员。公司给每位博士都配备一辆崭新的专车。

  健康所系,生命相托

  2003年的春天,赵志全当选为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做人大代表比经营好一个大企业难多了。” 赵志全笑着说。
  “全国十大杰出青年企业家”、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面对这些荣誉,赵志全最看重的是人民代表,他说:“为人民代言、为人民的利益鼓与呼,是人大代表的神圣权利,更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
  面对这样有挑战性的工作,赵志全丝毫不敢懈怠,利用平时工作之余的一切时间去倾听社情民意,熟悉赵志全的人都知道,赵总有个“第二职业”——征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我是农村出来的,可以说也遍尝了生活的不易和艰辛,我始终有一种平民情怀。”赵志全一直把弱势群体的冷暖放在心上。2003年3月,正在北京参加十届人大一次会议的赵志全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当时就读于中国农业大学一年级的刘宝超送来的考试成绩单。刘宝超家在山东农村,2002年高考考上了中国农业大学,但因为家里困难交不起学费,已经打算弃学打工了。赵志全听说后,马上送来6000元钱,要求他好好读书。而这绝不是偶然的一次,此前,捐资助学这样的事情,赵志全已经作了十几年,其中,捐款捐物帮助小学生、大学生近150名,累计财物达2000多万元。
  去年3月4日,他带着专程从山东带来的一批常用药品,来到国家奥运工程建设工地,看望正在施工的一线职工。呼吁全社会重视一线职工特别是农民工的身体健康,将其全面纳入城市医疗保障体系管理。今年同样是3月4日,他来到北京市门头沟区,与生活在偏远山村的农民座谈,就农村医疗问题听取意见。
  在公司里,他有“环保博士”的雅号,因为他爱看环保方面的书籍,爱谈论环保方面的问题,对公司的环保工作他也最重视。他要求公司对所有新上科研项目,明确要求“环保先行”,立项时要先出环保方案,没有环保立项不能产业化。2002年,在鲁南旗下新时代药业公司建设初期,他就力排众议,在环保方面立足高标准,投资3000万元建造污水处理中心,日处理污水3000吨,使污水达到一级排放标准。今年,公司又决定再投7000万元建占地达100亩的大型污水处理站。
  “‘健康所系,生命相托’,医药产业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医药产业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程度和生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如今,在医药行业摸爬滚打20多年的赵志全思考更多地还是整个产业的发展,他认为,我国的医药产业整体上还是一个弱势产业,表现  在增长方式粗放,自主创新能力低,缺乏核心竞争力和自我保护能力。他说他有一个夙愿:把鲁南发展为引领中国医药产业跨越的百年基业!

      此文2008年5月20日刊登于《青岛科技大学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