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冬》:他这一生,都在为中国人的健康奋斗
2021-04-12 08:02:04
今年中国宣布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我们的脱贫攻坚战取得了胜利。
832个贫困县摘帽,1亿左右的贫困人口脱贫,在这背后,是1800余人牺牲在了脱贫攻坚一线。
我们好像从来都不缺少这样的人,他们把人民放在心里,愿意为了更多人的幸福去努力,为了更远大的理想而奋斗。
疫情中冲在前线的钟南山
不允许疫情肆虐,伤我国民
一辈子研究粮食的袁隆平
看不得同胞挨饿,吃不饱饭
燃烧生命办学校的张桂梅
心疼孩子受不到良好的教育
心有大爱,所以奋起。
他们的身后,还有无数医护人员、科研人员、乡村教师,或许在远方,或许就在你身旁,坚定勇敢,默默付出。
正是这些心里装着我们的人,不断涌现,发光发热,这个国家才会越来越好。
中国很行,因为中国人民很行。
最近,我们就参与创作了一部系列故事片《我是人民》,记录了这些奉献者们的精彩故事。
首发之作《越冬》,讲述了一位企业家赵志全的故事,在重重困境中,他守住了治病救人的初心,选择了一条尽管难走,却无比正确的道路,令人敬佩:
为了厂子不倒闭,这个男人到处借钱
一次次充满期待,一次次期待落空
其实不是没有别的办法
比如“裁员,降低药效”
可他过不去心里的那道坎
人这一生会遭遇很多困难
不能总想着放弃底线,委曲求全
放手一搏,至少来日不会后悔
身患重病的老人,需要吃进口药
却小心翼翼,把1片药分成8次吃
为什么?
因为穷。
为什么进口药那么贵?
因为命在人家手里,人家要多少就是多少
男人看得心疼
对于病人,没有选择,就没有公平
对于药厂,没有技术,就只有被动
如果他们能研发出低价的替代品
能救病人,也能给厂子一条活路
而这本来,不就是制药人的使命吗?
人们去做一件事情的开始
总会有一个单纯而伟大的想法
这份初心,往往是为了造福大家
医生希望所有病人都被治愈
厨师希望食物带给人美妙享受
作家希望自己的作品予人希望
一份谋生的工作,和一份光荣的事业
区别就在于你能否坚持“为别人好”的想法
当你真心为人,别人也将回赠真心
制药人的初心,就是让所有人都吃的起药
坚持,为了千千万万个还吃不起进口药的老百姓
这份事业,仅凭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
集资大会,男人站在讲台上演讲
集资研发新药,会是一场豪赌
厂子是大家的
他希望能把决定权交给大家
无需多言,心意已经传达
台下的人们,纷纷在同意书上签名
把大家放在心里的人,大家也会把他放在心里
心里有人民的人,人民一定会帮助他
阳光洒在了老人身上
男人的眼里,也终于不再充满忧愁
影片改编自一段真实历史:90年代初,心脑血管、肿瘤等危重症领域还几乎被进口药物垄断,很多老百姓苦于进口药高昂的价格,不得不放弃治疗、放弃生命。
为了研制冠心病患者吃得起的良心药,厂长赵志全,带领鲁南制药全体235名职工参与冠心病专用药欣康的生产集资,研发成功后,在保持疗效一致的情况下,售价仅为进口药的四分之一。
尽管那时的鲁南自身也处于破产的边缘。
《越冬》里的冬天,隐喻的是困境,是赵志全被困在雪地,是他的心陷入迷茫,是鲁南制药厂岌岌可危,更是千万重症病人吃不起药的死局。
至暗时刻,是赵志全顶住了压力,和全体鲁南人,出于天下为公的担当、制药人的初心,一起走上了一条虽然艰难,但是无比正确的道路,最终走出困境,获得了胜利。
2014年,赵志全病逝,此前他已带病工作长达12年。临终前,他没有将企业留给亲人,而是把经营权交给了能带领企业走得更远、更能造福社会的继任者,把终生奋斗的事业交给了社会。
正如他曾说过:“企业做小了是为自己,做大了是为社会。”
他这一生,都把人民安放在心里,为了中国人的健康而奋斗。
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把我们放在心里的人?
是那些善良勇敢
希望我们身体健康,幸福平安的人
是那些大公无私
愿意付出所有,丝毫不求回报的人
是那些始终如一
总将人民利益放在个人利益前的人
赵志全就是这样的人,他的高尚信念,至今依然滋润着鲁南人:在鲁南制药,有一条长期亏损的生产线——脉络舒通生产线。这种药的原料价格逐年升高,导致成本严重倒挂。一般企业对此只能停产,但是患者有需求,鲁南制药就坚持赔钱生产,数年来,亏损了几千万。
因为有这样的企业存在,许多人不再因为吃不起药而放弃生命。
因为有这样的人存在,在各行各业,坚守本分,无私奉献,我们的生活才会越来越好,国家才能繁荣昌盛。
心里装着人民的人,才能真正为了人民,人民会永远记得他们。
愿你我永被守护,亦能守护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