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爱梅:讲不完的沂蒙故事 道不尽的鱼水情深

2023-03-16 14:18:07中共临沂市委网信办 薛杰

 

引子: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前来临沂视察时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


       沂蒙精神已成为临沂最突出的政治优势。沂蒙精神在这里得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政治和理论层次进一步提升。

       2021年9月29日,沂蒙精神被纳入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第一批伟大精神,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周年之际予以发布。2022年3月,经党中央批准,沂蒙精神基本内涵正式表述为“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


      习近平总书记在临沂视察期间专门接见了老区部分先模人物代表,“全国最美拥军人物”于爱梅就是其中的一位——

于爱梅:讲不完的沂蒙故事

  道不尽的鱼水情深

牢记总书记嘱托,于爱梅全身心投入到践行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各类活动中,10年来,她又进军营、到社区等累计宣讲2000余场次,加之接受访谈制作专题片,通过网络宣传方式,使受教育人数达1000多万人次。

因为挚爱着脚下的这片红色热土,因为挚爱着这份退休后的宣讲事业,于爱梅一直奔跑在“去宣讲”的路上,抽点难得的空闲,她总喜欢驾车来到老家的“沂蒙红嫂纪念馆”,在这里,她看看奶奶、母亲等先辈的老照片和珍贵的影像资料,有时她会在奶奶的雕像前轻轻哼起《沂蒙山小调》,歌声悠扬动听,在古老的石屋里慢慢漾开,穿越历史的记忆,直抵人心。


“百年老屋,精神摩天”


       今年已72岁的于爱梅出生于一个红色家庭,她头上有顶闪耀的光环——“沂蒙母亲”王换于的孙女。她没有居功自傲,而是以先辈为榜样,继承拥军好传统,赋予时代新内涵,并影响带动自己的两个女儿,用实际行动践行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谱写出了一曲曲拥军爱民的新篇章。

74dc6de674487922789b2b627c768e3.png

      时间回溯到2009年11月27日,42集大型电视连续剧《沂蒙》在央视首播,沂蒙人质朴博爱、不怕牺牲、甘于奉献的崇高品质给全国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剧中的女主角“于宝珍”的原型就是沂南县马牧池乡的王换于老人。王换于在烽火连天的革命战争年代,率领儿子、儿媳积极拥军支前,冒着生命危险掩护救助八路军伤病员,无私创办战时托儿所,秘密保存党的机密资料,有着“沂蒙母亲”之美誉。那时候,她除了当村妇救会长和艾山乡副乡长外,又当起地下托儿所的所长,最多的时候所里有50余个孩子,在她们的精心照顾下,孩子们健康成长,而自己的4个孙子却因营养不良先后夭折。《山东省联合大会会刊》一书在王换于老人手中几十年,虽历经风雨,仍安全地保存下来,上世纪80年代初,这本书被征调到山东省档案馆,填补了关于山东省第一次各界人士代表联合大会资料的空白。

      为昭示历史,激励后人,沂南县委、县政府决定建设“沂蒙母亲王换于纪念馆”,2003年9月19日,地处该县马牧池乡东辛庄的纪念馆落成开馆,原国防部长迟浩田将军亲笔题写了馆名。


      著名作家李存葆、王光明先生在王换于纪念馆的《百年老屋赋》中曾有这样的表述“蒙山叠叠,沂河湛湛,百年老屋,精神摩天!”马牧池乡东辛庄被沂河的支流汶河绕了一圈,抗战时期,靠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山东党政军机关驻扎进这里,徐向前元帅、朱瑞、黎玉、王建安、胡奇才等部队许多首长和同志,就曾住在堡垒户王换于家里的老屋。

     于爱梅就出生在这个小山村。她从小在奶奶、母亲身边长大,听得最多的就是发生在前辈身上那一个个鲜活的故事。那时候,每当听奶奶说起日本鬼子在中国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时,她总是气愤地攥紧了拳头;每当听到母亲张淑贞讲当年和婆婆一起救治八路军伤病员白铁华、埋葬陈若克母女的情景以及沂蒙妇女纵身跳入汶河架起“火线桥”时,她常常瞪大了眼睛,心中生出无限敬仰。多年的耳濡目染,使于爱梅从小便对党、对祖国、对人民军队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1976年,于爱梅从沂水师范学校毕业,当时她完全可以留在县城工作,但是她主动向组织上提出要求到铜井公社中学任教。她全身心地扑在教育教学工作上,深受学校师生称赞。工作中,她不仅重视教书,更注重育人,还始终把思想道德教育放在重要位置,注重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用沂蒙革命历史故事滋润了一茬又一茬的青少年学生。1984年,她带的班级考上了13个中专生,18个学生被县一中、县二中截留,轰动了全县。当时《大众日报》以《“三类苗”翻青》为题对于爱梅的事迹进行了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良好反响。同年,因为工作出色,于爱梅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于爱梅从事教育工作32年,年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多次被评为市县级优秀教师。


“添一瓢沂河水,情深意长”

汩汩流淌的沂河像母亲一样哺育着共产党人,留下了“添一瓢沂河水情深意长,续一把蒙山柴炉火更旺”的千古绝唱。在这片英模辈出的红色热土上,人民群众用生命和热血爱党拥军的情怀,宛如清清的沂河水坚定执着奔流不息……

2004年,于爱梅到龄离岗。她本可以守着一份退休金安享晚年,可是她没有这么做。一开始,她的朴素想法就是,随着改革开放,大家的生活虽然一天天好起来了,但不能忘了革命年代和这里的老党员老模范,也想唤起社会和更多人关注关爱他们。她暗下决心,现在终于可以腾出时间了,利用自己出身革命英模人物家庭的优势,为国家和社会做一些有益的工作。在取得丈夫高征文的大力支持后,她率先组织开展起一些爱党拥军活动。

说干就干,从2005年开始,她每年都利用“八一”节、年底新兵入伍等机会,到县武装部进行拥军,把亲手绣制的鞋垫等物品送给部队官兵和入伍新兵,向他们表示慰问,进行革命传统教育,鼓励他们当好兵、尽好义务,从县内的驻军单位,逐渐到市进省入京,还千里跋涉到祖国边陲的海岛边疆的部队营房。据统计,20年来,她个人投入用于购买拥军慰问品的资金达30余万元,仅个人向部队官兵赠送的鞋垫就有2万余双,带动其他人送的鞋垫达几十万双。

659b0094293f22b8a7494a82dbd9eb1.jpg

      在于爱梅开展拥军活动的时候,也有个别同事、朋友不理解她,有的说起风凉话:“都一把年纪了,还整天到处跑,找那个累图什么?精神的东西过时了……”每当听到这样的话,于爱梅总是默默地在心里鼓励自己说,爱党、爱国、爱军是每一个公民的天职,只要自己做得对,就不要在乎别人说什么。在这样一种信仰信念的支撑下,于爱梅的爱党拥军之路越走越宽广。2010年3月份,沂南县组织“沂蒙精神宣讲报告团”,到全县各部门各乡镇进行巡回宣讲,她成为宣讲团主讲成员,不巧,98岁的老母亲生病住院,于爱梅没有说一句推托的话,白天参加宣讲,晚上到医院陪护,连续在全县作报告30多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全县干部群众的尊重和爱戴。当年,沂南县成立“沂蒙红嫂协会”,她被光荣地推选为副会长。

       2011年,临沂市在沂南县的马牧池乡常山庄村打造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基地,随后建起“沂蒙红嫂纪念馆”,每年承接上级各级党校培训任务,于爱梅就当起这里的义务讲解员,加之进学校到部队,每年宣讲达300多场次。为了增强感染力,她和母亲张淑贞挖掘故事,反复打磨,连是否合适的一个语气也不放过;为增加穿透力,她在宣讲中注重细节,在讲到王换于老人当时对哺乳期的儿媳张淑贞说的话时,她尽量还原那炮火硝烟中的岁月和情感。“这是烈士的后代,让他们吃奶,让咱的孩子吃粗的,咱的孩子就是磕打死了你还能生育,烈士的孩子如果没了,就断了根了”“全国解放后,王换于常常把精心保存的那本书拿出来晒晒,以防虫蛀,等候有朝一日首长来取。年复一年地过去,她已经成为年逾九旬的老人了,1978年,她终于把这本书交给了沂南县委,并且发挥了它的作用,老人感到无比欣慰,没留下一点遗憾。”……她的讲解情真意切令人泪目,常常让聆听者当场就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团结就是力量”


联合拥军才能更有力量,这是于爱梅思考和实践的结果。最初的几年,于爱梅都是自己一个人开展拥军活动,显得势单力薄,后来她就想,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如果多组织一部分人开展联合拥军,不就可以为部队官兵做更多的实事吗?她的想法立刻得到了县妇联、县民政局等部门领导的大力支持,县妇联还向她推荐了一批县内的女民营企业家。2008年,在她的组织发动下,沂南民间拥军的队伍越来越壮大,沂南县“红嫂拥军协会”也应运而生。

  2009年“八一”建军节前,于爱梅牵头组织沂蒙山区几位新时期“红嫂”式人物,先后到济南军区、武警山东总队医院、临沂武警支队进行走访慰问,宣扬沂蒙精神,赠送鞋垫360双、水饺300公斤,还有其他土特产等。2009年“十一”国庆阅兵前夕,她联合沂南籍“全国拥军模范”李秀莲赶往北京“阅兵村”慰问官兵,向在北京参加国庆阅兵训练的济南军区某部官兵赠送鞋垫280双。当年春节前,于爱梅联合县内9位热心女个体企业家,又到临沂军分区进行拥军,向军分区官兵赠送食品、日用品80余箱,受到部队官兵热烈欢迎。

在炮火连天的革命战争年代,沂蒙又是一片奉献的热土。在蒙山沂水间发生过大大小小的战斗4000余次,有120余万人拥军支前,10多万人血洒疆场。沂南曾是山东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当年为党和军队做奉献的百姓群众可以说是不计其数。如今,他们当中的个别人年事已高,体弱多病,生活依然存在困难。于爱梅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直想为他们做实事、好事。2006年,她到北京与“中国和平基金会”进行了沟通,向该基金会申请了10个补助名额,由基金会每年向县内的张红英、王桂花、范桂君等10位“红嫂”式英模人物每人提供1200元生活补助。后来,在她的协调下,又陆续增添了“沂蒙红嫂”明德英的儿子李常俊等人,该项补助已持续发放多年。2009年,她又与北京康佰公司联系,为沂南县无偿争取到了价值20多万元的保健床垫,免费送给县内的老“红嫂”、老英模。

面对网络时代,于爱梅还不断创新形式,利用接受访谈和制作专题片的形式,扩大影响。在“沂蒙红嫂纪念馆”录制视频供参观者聆听那过去的故事,2021年,建党一百周年之际,《我是人民》系列故事片的《去宣讲》就生动介绍了她的事迹。2018年9月18日,她开着私家车去蒙阴的路上出了车祸,3根肋骨骨折,10月6日她却背着医生,毅然来到吉林省榆树市希望小学宣讲,当时她就想,既然答应人家了,就不能耽误。紧接着省社科联又一个活动邀请她去宣讲,这两次她都是忍着伤痛,坐在椅子上圆满完成了任务,组织者看到她蜡黄的脸色,都心疼和感慨地说,“你真是用实际行动在践行沂蒙精神啊!”

有一次,她到部队宣讲过后,新入伍的战士紧紧拉住她的手说,“训练中的苦算不了什么,我这点小病能扛过去,明天我就恢复训练!”每当此时,也是她最欣慰的时候。


“沂蒙精神永远不过时”


自觉践行沂蒙精神,是于爱梅工作和做人的准绳。于爱梅的拥军情怀,使她们一家人都跟军人结下了不解之缘,于爱梅三个姐妹全都嫁给了军人。1979年,经人介绍,于爱梅与广州军区某部的军人高征文结了婚。她觉得,嫁给了军人,就必须勇于付出,勇于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婚后第二年,她的公公得病在县城住院,而丈夫正好在对越自卫反击战前线,她白天在学校教课,下班后就骑着自行车到县医院照料公公。后来,公公去世,出殡的时候,丈夫没能赶回来,于爱梅代替丈夫做了应该做的一切。她总觉得国家、部队的事大,自己家的事小,家里的事情,能不让丈夫操心、担心的,就不让他操心、担心。孩子出生后,爱人远在部队,有时一年回不了一次家,她一个人带着孩子,吃了很多苦。她调到县三中教书后,为了给成绩较差的孩子补课,她接连两个暑假放弃了去部队探亲的机会,而丈夫也因部队工作忙而没能探家,夫妻二人整整两年没有见面。于爱梅的全力支持,解除了丈夫的后顾之忧,丈夫在部队干得很好,曾获广州军区颁发的荣誉奖章。

于爱梅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在联合拥军期间,都是她自己开车连续几天在外面奔波,与民营企业家们沟通协调。中国和平基金会补助款下拨后,于爱梅自己开着私家车,挨家挨户送上门去。逢年过节,她自己还买上礼品去看望这些老“红嫂”们。每年她用于拥军的个人花费都在几万元以上,花了她工资的一半以上,对此她毫无怨言。

于爱梅是个非常孝顺的人。她的父亲去世得早,从上世纪80年代起,她就把年近七旬的母亲老红嫂张淑贞接到了自己家里,一直服侍近40年。在家里,她总是把最好的东西给母亲,给她安排了一个舒适的房间,生活上给予悉心照料。母亲96岁那年生病住院,连续两个多月,她到处请专家,甚至到民间搜寻一些土方,晚上就陪在母亲床边,给她轻轻按摩,跟她说话聊天,有时一夜不睡,全力服侍母亲,使老母亲康复出院。2001年春,罗荣桓之子——某部政委罗东进还专程前来沂南看望了老红嫂张淑贞老人。

2018年12月20日老红嫂张淑贞老人去世,12月22日张淑贞遗体告别仪式上,中央有关领导、有关部委及山东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通过不同方式表示哀悼,给老人送别,并向其亲属表示亲切慰问。

情怀至真至纯至深。于爱梅自觉践行沂蒙精神,她经常说,“沂蒙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她不仅把宣讲沂蒙精神作为生活中重要组成部分,还把带动和影响作为自觉行动。发挥大女儿高洁在县委党校、小女儿高萍在市里国企工作的优势,带动他们两个利用业余时间开展宣讲活动。受家庭和母亲的熏陶和直接影响,她们积极投身沂蒙精神的宣讲、传承和弘扬事业。2016年,单位让大女儿高洁带班去江阴学习,可正赶上自家孩子在学校右肘粉碎性骨折,吃饭都得人照顾,但她还是选择了去带班。“自己家的困难可以克服,就是不能耽误工作,”她说,有些东西在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了。近几年,她热心用沂蒙精神助力少年儿童成长,和母亲组建成立了爱心辅导团,利用自家闲置房屋,在节假日把部分留守儿童及父母上班没有时间照顾的孩子组织起来,给他们辅导作业,给他们讲革命战争年代的故事,让孩子们学会感恩,练好本领,回报社会。爱心辅导团义务辅导学生十几批次,受益学生150多人,受到学生、家长、社会的一致好评,山东电视台曾做过专门报道。

作为红嫂的后代,高洁始终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爱党拥军,永远跟党走”的红色家风,助人为乐、爱岗奉献的她得到单位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好评,2021年和2022年三次通过央视13频道讲述沂蒙精神,受邀参加了中央电视一台《我有传家宝》、山东电视台《理响中国》、辽宁电视台《中国好家庭》等访谈节目。近年来,高洁先后获得“振兴沂南”劳动奖章、沂南县第七届敬业奉献道德模范、临沂市三八红旗手、临沂市最美沂蒙精神传承人等荣誉称号。

于爱梅还不断追求扩大社会影响。2016年,她又担任了临沂市沂蒙精神促进会的会长,包括“时代楷模王传喜”在内的先模人物会员共有20多名,团队每年宣讲达1200多场次。如今,会员已发展到300余人,在省外不少城市还设有分会。

“新时代的革命老区,不仅是红色的,更是多姿多彩的;不仅是传统的,更是时尚繁荣的;不仅是是致敬历史的,更是意气风发、走向未来的。”市委书记任刚的话语铿锵有力。

牢牢把握和履行“沂蒙精神贵在践行”的要义,于爱梅践行沂蒙精神更加主动。这几年,她的精神境界得以新的提高,配合参与市县重要活动,发动社会各界广大群体大力践行沂蒙精神,还把宣讲内容延伸到“走在前进位次提水平”的战略谋划和“新时代新临沂”的发展成果,展现了临沂实力活力潜力之美。面对这里发生的梦幻般蝶变,当于爱梅讲到“临沂的经济社会发展总量稳居山东省第一方阵、跻身全国地级市前20强,列中国城市GDP百强榜第44位”时,心中充满了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如今,蒙山沂水间还涌现出了“时代楷模王传喜”“沂蒙新红嫂”朱呈镕“沂蒙红商”林凡儒等一大批先模人物,他们都有着共同的体会,“红色土地和红色基因带给自己强大力量!”。红色文化汇入时代浪潮,滋养着一代代沂蒙儿女的心灵,沂蒙精神绽放出了更加璀璨的光芒!

于爱梅对党、对国家、对军队、对人民始终怀有一颗忠诚之心、热爱之心,是沂蒙精神的忠诚践行者和传承者。她退休不忘发挥余热,不计得失,不辞辛劳,默默无闻地为社会做着奉献,成为时代的典范。

这些年,临沂市和沂南县各级领导倾情关怀关爱着于爱梅,党和国家更给了她崇高的荣誉。于爱梅先后获得沂蒙新红嫂、临沂市党员教育“百优名师”,山东省最美老干部志愿者、山东省三八红旗手、山东省劳动模范 、山东省第七届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先后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全国革命文物百佳讲述人,被中央文明办、中国文明网评为中国好人,被中央宣传部、民政部评为全国最美拥军人物。

 2016年12月12日,张淑贞家庭入选首届“全国文明家庭”,于爱梅进京领奖再次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接见,她激动地流下了泪水,幸福的情景时时浮现在于爱梅眼前,她常说:“这是我奶奶和母亲最向往的事情,到我这里实现了!”

79f8e5663bc99f165db99982b26d79c.jpg

牢记总书记嘱托,让沂蒙精神代代传承下去,成为于爱梅一家几代人不竭的动力。如今,她总是喜欢来到沂蒙红嫂纪念馆,在这里,她看看奶奶和母亲的老照片和珍贵的影像资料,有时她会在奶奶的雕像前轻轻哼起《沂蒙山小调》,歌声悠扬动听,穿越时空,飘向远方。

“讲不完的沂蒙故事 道不尽的鱼水情深。”于爱梅常说,“这些故事和深情,新征程上我还会再写新篇章。”